5月26日下午,应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莅校举办了一场题为“雄安‘千年大计’与北京文化发展研究”的学术讲座。文学院、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谭杰、郑苏淮、吴光华、勒系林等学院领导和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讲座。本次学术活动在红角洲校区C457会议室举行,“中心”主任李昱主持了讲座。讲座由我校科研处主办,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学院、商学院承办。

报告中,刘勇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建立和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北京文化发展研究、文化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贡献。刘教授指出,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度,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是这个地方的高校决定的。他指出文化研究机构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通过研究机构塑造好的校园文化,提升扩大学校影响,服务社会。在社会服务方面提供理论的视角、专家的视野、专业的高度。还要“接地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借鉴。刘教授说,在文化研究中既要聚焦文化本身,又要跳出文化研究文化,跳出地方研究地方。作为高校的文化研究机构,既要有积极服务社会的理念,又要坚持自己的长线研究,在交叉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增长点。
刘教授谈到他对雄安新区这个“国家顶级新区的顶层文化设计”的思考,他指出,雄安不是北京的雄安,也不是京津冀的雄安,而是中国的雄安,是面向世界的雄安,要有大文化的视野,要融合中国乃至世界先进之文化,要以人文精神引领科学发展,以数字文明守护生态文明,以教育夯实新区文化底蕴。
刘勇教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报告过程中旁征博引,见解独到。莅会学院领导、师生与刘教授进行了交流,大家均感受益匪浅。刘教授关于文化研究和高校研究机构工作、建设的见解给“中心”工作很大的启发,同时促进我们反思,更深感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责任。
刘勇教授简介: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郭沫若研究会、老舍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华文摘》和《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讲学和文化考察。